我去年参加湖南省酒业协会成立30周年庆典活动时看过该剧,当时观看后写了篇短文,主题意思是“《天宠湖南》只能算是一个半拉子工程”。
长沙铜官窑的这个剧场,居然以“天宠湖南”命名,但好像并没有什么别的剧看了。当时开会期间,到了晚上演绎一场历史文化剧,剧名就叫《天宠湖南》。
我为什么看那场剧?是因为之前在网上看过该剧本的总顾问龚曙光,他写的有关剧本从策划到创作如何“烧脑又烧心”等过程的叙述,而引发的兴趣,才去看了这场剧。
“天宠”一剧呈现的是古代湖湘文化的一些片段和人物、事件的场景叙事,看起来宏大,有气场,但实际上只不过是借助电子声光技术,生硬地串起来的几个无从查证的古代传说和民间故事,比如尧舜炎帝等,且主题提炼不够到位,每场割裂,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,厚古薄今,甚至有古无今,距离观众很遥远,没有代入感,不能与观众产生共情与共鸣。
展开剩余45%湖湘历史文化的厚重与影响主要是近现代湖南人文历史,而“天宠”一剧演到近代就煞尾了,尤其对本该浓墨重彩书写和演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和伟大人物,却不着一墨,戛然而止,是为遗憾。其厚古薄今、虚无主义的用意可想而知,因为要他们写湖南近现代,就无法绕开那个东方伟人,于是他们就干脆不写,切断这一段惊天动地的历史壮阔场景。
所以龚曙光为策划该剧可谓是绞尽脑汁,且一开始还否定了龙博的初稿,但不知龙的初稿是怎样的版本,这里不好妄加猜测。总之,经龚某这样的“春秋笔法”——也许这是他们这类曾经把持新闻出版权力的人所惯用的伎俩,成功地躲过了东方伟人,也成功地割裂了湖湘人文历史。到最后,该剧根本算不上湖湘文化的全部,更遑论其号称的所谓“湖南一万年历史”,只能说是一个“半拉子工程”,而已……
依我判断,观看过该剧的观众想必也不会怎么买账,看的人少,上座率低,自然没有票房。
“天宠”一剧内容空洞手机上买股票,厚古薄今,缺乏深度与历史纵深,观众反响不佳,早就应该停演下架了!
发布于:湖南省富深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